【区情概况】
工农区位于鹤岗市区中心,具有“基础好、区位优、人气旺、辐射强、结构活、政策优”的独有优势。现代商业经济基础日臻雄厚,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,城区基础设施完备,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攀升,区域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前列,是鹤岗市的经济、文化中心和市场经济最发达、最活跃的城区。
商贸服务业是工农区的传统优势产业,贸易零售额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,商品销售、餐饮服务、文化娱乐、房地产、物流、金融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迅猛,呈现出集约化、专业化、品牌化、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和“百争流、千帆竞发”的良好格局。区委、区政府在巩固商贸经济优势地位的同时,坚持以解放思想、更新观念为切入点,以提高 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,以改善民生为目标,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,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障,坚定不移推动“五个转型”,着力构建“一地三区一中心”,解放思想、开拓创新,锐意进取、砥砺前行,为建设文明工农、时尚工农、活力工农、美丽工农而努力奋斗。
展望未来,工农区必将依托自身“基础好、区位优、人气旺,辐射强、结构活”的独有优势和特点,抓住发展机遇,在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中,坚定方向,务实奋进,全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作为,谱写新篇章,迈向新台阶。
【地理位置、面积、人口及邮编】
工农区地理位置:东起选煤厂,西至东山区蔬园乡,南与南山区接壤,北同向阳区相邻。(地理坐标:经度130.2672,纬度47.3162)。工农区地势北高南低,域内有老头沟,前进沟、黎明沟、煤泥沟、南大营沟、电厂沟、木糖醇沟七条河道。下辖红旗、新南(解放)、团结(湖滨)、育才4个街道办事处,14个社区,区属5所小学,辖区有主次干道110条,1060栋居民楼。区政府驻地育才路178号,邮编:154101。
【历史沿革】
1938年,日伪当局决定强令老街基商户及非矿居民向新辟商市地区动迁,人们叫它新街基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
1945年“八一五”光复,日伪时期的统治机构被解散,新街基由日伪时期以商务会长刘奂斋为首的“新街基维持会”暂管。
1946年2月新街基维持会被鹤岗市民主政府解散,建立新街基区民主政府之后,先后更名为鹤岗市新街基区区公所(1951年)、鹤岗市第五区区公所(1954年)、鹤岗市新街基区街道办事处(1955年)、鹤岗市新街基经济区(1958年)、鹤岗市人民公社新街基分社(1960年)、鹤岗市工农区革命委员会(1966年),统属市政府直辖。
1948年1月,新街基成立了新街基民主区政府,区辖的三个乡改为三个街,并民主选举产生了街长。
1951年至1954年区政府改制新街基区公所,为市政府派出机关。鹤岗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决定新街基区为鹤岗市第五区公所,区长王国卿,副区长周茂德。
1955年新街基区公所改为鹤岗市人民委员会新街基街道办事处。下设三个局。农业局、工业局、手工业联社。主任:迟和庆。
1958年经市委批准新街基办事处改为新街基经济区。主任:刘玉玺(兼),副主任:吴国章、贾恩普。
1960年经鹤岗市人民公社批准,将新街基经济区委员会改为新街基分社委员会。
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,新街基分社成立。新街基改为鹤岗市人民公社新街基分社。文革委员会,辖39个居民委。鹤岗市人民公社新街基分社(1960年)、鹤岗市工农区革命委员会
1968年成立工农区革命委员会。
1969年工农区进行街道体制改革,把39个居民委划成六个片,成立6个办事处,即工农区第一街道办事处、第二街道办事处、第三街道办事处、第四街道办事处、第五街道办事处、第六街道办事处。
1980年8月成立工农区人民政府。
1982年,按照市政府关于对街道办事处、居民委进行调整的决定,工农区将6个办事处调整为5个街道办事处(第三和第五办事处合并),居民委员会由45个调整为50个。同年,第一街道办事处更名为湖滨街道办事处,下辖8个居民委员会;第二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团结街道办事处,下辖14个居民委员会;第三和第五街道办事处合并,更名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(现育才街道办事处),下辖13个居民委员会;第四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解放街道办事处,下辖12个居民委员会;第六街道办事处更名为新南街道办事处,下辖10个居民委员会。
1988年12月成立红旗街道办事处,下辖5个居民委员会。自此,工农区下辖湖滨、团结、解放、育才(原文化)、新南、红旗6个街道办事处。
2002年4月在居民委员会政改中,全区建立2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。之后,根据市政府统一要求,对街道管理体制进行改革,将97个居民委在六个街道按1000-3000户居民为管理单位,建立24个社区,同年末更改为22个社区。
2004年末,合并为18个社区。
2019年末,合并为14个社区。
2020年,湖滨街道办事处与团结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,解放路街道办事处与新南街道办事处合署办公,社区仍为14个。